解读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 对冲制造业出口外循环压力

作者:时尚 来源:探索 浏览: 【 】 发布时间:2025-07-06 01:33:34 评论数:

解读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 对冲制造业出口外循环压力

本报记者 刘颂辉 上海报道

需求收缩、解读供给冲击、市场预期转弱,畅通冲制出口今年以来,国内我国持续纾解经济增长的大循三重压力。

4月10日,环对环压《中共中央、造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外循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建设高效规范、解读公平竞争、市场充分开放的畅通冲制出口全国统一大市场。

《意见》从“五立一破”六个方面指明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重点任务,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大循突出矛盾和问题。“立”的环对环压角度包括:一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划统一,二是造业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连通,三是打通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四是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五是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破”则是要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对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我国要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尤其是制造业内循环,以起到对冲制造业出口外循环压力的作用。此次《意见》立破并举,有利于破除不当市场的竞争和市场干预的行为,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的配置,建立一个国内循环畅通的、具有统一标准的大市场,发挥大国优势的关键战略。

努力打通关键堵点

芮萌表示,我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构想其实由来已久,《意见》可以认为是之前改革措施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务院曾发布《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其中明确指出,必须打破地区的封锁和部门的分割。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明确强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015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来带旺消费,促进发展。同时通过了《关于促进数字化发展的行动纲要》。

2020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要求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目前来看,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是一个关键堵点,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不完善,商品和服务市场质量体系不健全,市场监督的规则、标准和程序不统一,超大规模市场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发挥的作用不充分,”芮萌认为,《意见》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政府“有形的手”来服务市场“无形的手”,打破地方的保护和市场的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从而达到畅通循环、推动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目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芮萌认为,过去我国经济内循环主要是依靠房地产和基础建设,外循环依赖制造业出口。在依赖债务驱动,市场部门杠杆率高的背景下,房地产和基础建设对于经济正面拉动的效果越来越弱。而中美贸易摩擦、疫情冲击、俄乌冲突、逆全球化等背景下,未来出口也将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和形势,制造业经营环境不容乐观。

因此,要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通过更大的力度来改革、激发各个市场主体的活力,从而释放改革的红利。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本质,就是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让生产、分配、流通各个环节运行更加畅通,减少经济内循环过程当中的堵点,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

优先探索重点区域

值得关注的是,在组织实施保障方面,《意见》既要求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地方上在整个制度框架内进行细节的探索,也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开展区域一体化的建设摸索,为全国推动可复制和推广的经验。

芮萌表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都市圈城市群的建设和区域一体化,本质上也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一个最主要的骨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有条件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和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为全国其他区域推进高质量提供可推广的经验。

“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有助于推进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先导,以创新引领发展,增强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提升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在芮萌看来,长三角一体化还有利于中国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互为支撑,更好地完善改革开放空间的布局。

芮萌建议,接下来,在突破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障碍方面,长三角应该有新的尝试。比如在监管规范方面,可以共同出台相关规定,实现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环境保护、高新技术成果和执法监控等领域的标准统一和资格互认。

另外,在土地方面,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和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的跨省交易。可以推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转让、租赁、落户等,实现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在环境方面,可以建立水权、排污权、知识产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初次分配和跨省的交易制度,建立开发地域受益地区和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保护的激励效用。

在资金方面,可以做更多的尝试,比如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园区合作进行成本的分摊,建立统一的城市投资建设平台公司,探索发行区域专项债券等。对区域内的企业税收按比例分成,激励地方政府推动产业的转移,实现税收优惠的协调,避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恶性竞争。税收征管统一大数据,实现通行通办。另外也可以促进区域支付的清算、异地的存储、信用担保等业务的同城化。

在人员流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开放区域一般县城和乡镇,甚至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的落户限制,完善上海、南京和杭州等特大城市的积分落户制度,减少人事关系、身份户籍的限制。在资格证书、职称标准等方面实现互认。还可以建立社保一卡通的制度,实现区域内社保账户互认互通;实现医保的异地结算,实现目录,如药品、疾病等方面的统一,实现跨区域医疗联合体就医,提供更多可选的医院等。总之,建议让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信息、能源和环境等生产要素实现有效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