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业版“个人征信系统”即将上线,券业券商如何衡量券商是人征否靠谱? 在网传监管部门拟出台“执业声誉信息管理办法”之际,身为34万从业人员之一的信系线何行家,对此深感担忧。统即 券业版个人征信系统 一则消息,将上出现在行家所在的衡量群内。 媒体报道称,否靠中国证券业协即将推出《证券行业执业声誉信息管理办法》,券业券商通过官方系统记录证券从业人员任职期间的人征“征信信息”——包括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奖励信息、信系线何违法失信信息、统即其他正面信息(在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将上其他负面信息(与证券业务有关且违法违规,衡量涉及降级降职、否靠免职撤职、券业券商解除劳动合同或委托合同、解聘、劝退、辞退、开除等内部处分处理决定;党内警告等)都将被系统记录。 据行家了解,监管此举旨在充分发挥对从业人员的市场化约束机制作用。 而行家感到担忧的是,这是否会加剧证券行业的割裂? 毕竟,作为证券行业的普通员工,面对天然强势的公司,讨价还价的余地本来就不多。 如果将“纳入征信”的权柄交于券商之手,是否会被滥用,成为限制员工跳槽的砝码? 来自诉讼文书的先例 行家首先想到的,是此前沸沸扬扬的“北京户口案”。 话说,2018年,还是应届毕业研究生的冯先生,接受了来自信达证券的offer,其中的一大亮点是“解决北京户口”。 当年7月,双方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职位是研究开发中心,月薪1.05万元。两个月后,双方通过补充协议约定:由信达证券为冯先生办理北京户口,而冯先生自落户之日需要服务五年,否则支付40万元违约金。2019年7月,信达证券依照约定,为冯先生办理了落户手续。 2020年4月15日,冯先生以借阅档案为由开具了带有信达证券公章的介绍信,经自行添加了“办理户口和档案迁出”字样,成功办理了户口业务。而他于2020年4月20日递交辞呈,辞职原因是“职业规划”。 信达证券发现冯先生变造公文事项后,对这位离职员工追加了“记过”处分。并向北京市西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简称:西城劳仲委)提起劳动仲裁,要求赔偿40万元,并赔礼道歉。 这一申请被西城劳仲委驳回后,信达证券将冯先生告上了法庭。经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简称:西城区法院)审理认为,当事人违反服务期约定辞职,且未经许可在介绍信相关的材料上自行添加相关内容,存在过错。并酌情裁定赔偿12万元损失。 无独有偶,2015年7月,仝先生入职信达证券,也签订了类似的补充协议,违约金同样是40万元。成功落户之后,仝先生于2019年7月,因自身原因申请离职。而信达证券要求支付7.65万元违约金,否则无法拿到离职证明。 其后,仝先生诉诸法律要求返还违约金,但西城区法院基于类似的理由,驳回了其诉讼请求。 按说,在券商工作也不至于如此不堪,为何不止一位当事人宁愿违约也要离开。仅仅以“过河拆桥”来判断,或许也有失偏颇。不过,这仅是行家的猜测而已。 离职证明中的“黑料” 而涉及到券商出具的离职证明,行家还发现了一起案件,主角是一位颇让人同情的新手妈妈。 2018年5月,张女士刚刚成为了母亲。尚在休产假期间的她,于2018年8月1日以电子邮件形式告知,称基于个人身体状况、父母年事已高、难以同时兼顾家庭和工作为由提出辞职。而东吴证券以其任职期间“刚泰债”“华晨债”出现风险为由,拒绝批准其辞职申请。 同年9月,张女士收到了新公司的offer,要求其前去报道。但因为与东吴证券的纠纷,她未能顺利跳槽。 其后,张女士向西城劳仲委申请劳动仲裁,要求东吴证券支付欠发的工资、未休年假补偿和绩效奖金,出具离职证明,并赔偿未出具离职证明造成的损失。2019年2月,仲裁裁决东吴证券支付拖欠薪酬,出具离职证明,驳回其他仲裁请求。 在收到仲裁结果后,2019年3月1日,东吴证券开具了离职证明,其中提到当事人“在职期间,存在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且拒不配合公司调查。” 收到这一份带有“黑料”的离职证明,张女士向东吴证券公司发出通知,表明其本人不存在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及严重违规行为,要求公司重新出具符合法律规定形式和内容的离职证明,保留因违法出具离职证明造成损失的权利。 其后,为“讨薪”和“讨说法”,双方再度对簿公堂。 此案经一审二审,法院均认为东吴证券扣发奖金无合理证据,但未支持当事人主张的未出具离职证明造成的损失。 虽然判决书中未提及这一份有“黑料”的离职证明,是否发挥了作用。但当事人在2019年春节时已经入职了下家,而判决书中却记载为“无业”,不确定是否受到了影响。 离职证明中的黑料 言归正传,虽然前述信息未被证实,但行家相信,中证协的初衷一定是美好的。希望通过“征信系统”,敦促从业人员珍惜执业声誉,严守合规要求。 而在实际操作中,于情于理,都应该是“双向”的“对等”:券商希望了解员工是否靠谱,而员工也非常希望了解券商否靠谱。 就行家这些年帮助券业人士“转换赛道”的体会,在跳槽之前,对公司的尽调非常重要,有些券商“说的和做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遗憾的是,目前普通人的方法只是靠朋友圈或度娘。由于信息不对等,且个体能力存在差异,相对精确的信息很难获取。 对券商尽调,行家倒是有一些心得。 比如,可以通过天眼查、企查查等查券商的背景资料,尤其是近期舆情;通过证监会及各地证监局查看监管处罚情况;通过裁判文书网查询诉讼情况尤其是“讨薪”案;通过信用系统查询是否有行政处分;通过伟海精英圈查看负责人的过往职务。 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券业行家”对券商的深度挖掘,梳理并报道更多内情。 甄别券商靠谱,你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呢?评论区已开,欢迎留言讨论。 |